社区民警眼中的“熊孩子”是什么人?在社区呆久了,总会接到家长投诉。管不了自己的孩子,孩子跟家长打架,要零花钱,有的岁数小的上高中,有的大的都二十多岁女孩子都上班了,
为了要钱,打母亲,咬父亲的手.更有甚者,四十多岁的男人,快五十岁了,还围着老母亲, 自己整天游手好闲,无正当职业,骗母亲的养老金。中国人的传统心理,家丑不可外扬,能捂着尽量捂着。家长都是在百般无奈,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到派出所报案,或者找社区民警求助。社区民警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一名社会工作者,不应该简单地把此类家庭矛盾,推到居委会或者司法所。对于此类受困家庭,应该开展社区工作。走到求助者家庭之中,对于受助者和问题对象开展心理辅导救助工作。
这项服务居民的工作,可以称之为:热爱辖区居民,维护社区一个小单元__家庭的生态平衡。
无论是少年,青年,或者中年的这些熊孩子们。他们在家庭,和社会之间,不能很好的过渡。尤其是从少年走向青年,从青年走向中壮年时期,不能从一个家庭人,真正的蜕变长大为一名社会人。这绝不简简单单,是个例问题。社会上的家庭,或多或少,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与外界的矛盾,主要是反映在个人与家庭,家庭与社会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三个层次面上。因为家庭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起到孵化器的作用。一个人长大以后不能撑起家庭,不能代表家庭面对社会的风雨雷电考验,不能真正走上社会岗位,承担一名社会公民应尽的完全义务,把社会早先给自己的关爱能量蓄存补充并传导下去,在他这里灭了火,断了电.不仅如此,这类人踯躅不前,在社会的广阔天地上不能振翅高飞,退回了家庭,因为不能承担与年龄匹配的家庭责任,生理成年,心理幼年,啃老吃老虽然明知光彩,但在公众舆论谴责不够,社会关注不够的情况下,这种隐藏在家庭中的恶会慢慢地滋长,顽强的存在.
这种存在熊孩子的家庭,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父母早年对孩子的关爱或溺爱,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家庭必境只是一个小的封闭系统,自身的循环滤清能力有限,父母双亲,或者是单亲家庭,受自身社会地位个人能力的局限,父母双方或一方不能树立成为家庭权威,或者这种权威被自身或他人人为地破坏,对家庭的稳固性难免动摇根基.不知道我们作为父母的注意到没有,曾几何时还是父母羽翼下的乖宝宝,到了十一岁左右,突然逆返心理增强,在家庭中开始挑战父母的权威,有时利用父母的吵架不和,从中渔利,一会支持支持母亲,一会声援声援父亲.父母在家庭经常吵架拌嘴的结果就是双亲的权威在家庭中的下降或瓦解.这对于走向青壮年的孩子,如果不能迅速脱离家庭,自己组建小家庭,是一个很危险的讯号.
家庭的生态系统,其实与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一样。一经破坏,很难重建。因为生态链的某个环节,断裂,弱化。因为弱化或者断裂的缘故,生态链的各个要素之间不能很好的纽结。
就像在澳洲大陆上,放生兔子,兔子没有天敌,会肆虐的繁殖。就像美洲的五大湖流域,放生了亚洲鲤鱼,因为美国人,不爱吃鲤鱼,造成了“亚洲鲤”的泛滥。大自然的生态系统,
食物链的动物之间是相生相克,没有天敌之时,某些物种就野蛮繁衍滋生,最终导致系统爆炸破裂。家庭的生态系统也是如此。孩子长大了,没有变成文明人了,而是更野蛮了,
谁来制约他?束缚他?外人很难插手家事, 清官难断家务事。 随着一孩化家庭越来越多,传统的家族中,亲长、族长制的慢慢消亡,对亲族、家族管理的伦常系统都崩溃了。在整个家族、亲族生态系统中,一个孩子长大中,
真正起到作用的,可能就一个父亲,一个母亲或者双亲是他的家庭权威, 这样对于熊孩子的制约力、约束力、道德伦理熏染力的成长网络就小多了.
社区民警应家长之约,开展对于这些求助家庭的工作,从家庭生态系统维护角度来讲是一种外部干预,一种强制干涉,补足父母被侵蚀殆尽的家长权威,削弱熊孩子的暴力心理或者野蛮倾向,明明白白地讲明:家务事不声张可以家庭内部消化,一旦家庭内部调节、解决不了,社会的公权力、道德制约力就会被引入,社区民警或者社区干部、司法干部、社会工作者走进家庭,本质上是代表社会中的一种家庭生态系统矫正力量,对病态家庭的一种诊疗,对那些痛感生子之殇,打骂父母的熊孩子的一种从外部表象到深入内心灵魂深处的全面矫治,彻底打碎这类人原有的“三观”基础,剖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看看哪里出现了大问题,没有人早早地提醒他们。不光是对于熊孩子,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人的种种外象表露问题,都可以从“三观”上溯本逐源。
社区民警对于熊孩子的教育帮助,从身份上讲,即是体现一名法律工作者的任务职责,也是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担当,无论从哪一个身份方面来讲,都应该是责无旁贷、不可推辞的。
从现状来看,熊孩子的问题几乎每个社区中都有,难管、不好管,管好了人家顶多说一声谢谢,管不好了弄不好自己沾一身罗烂不是,社区民警个人能力资源有限,从单位层面、社会层面可以找到依托支持的力量一般不足,社会资源整合需要时间与精力,社区民警手头的事多、事杂,平时基础信息采集量大,维稳处突,截访接访,安保执勤,还得参与派出所内一般三天一次的值班接处警工作,社会街面流动警务车的巡守,对辖区深夜的巡逻盘查检查;从而造成这类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没有人爱管或者完全被忽略掉。
从工作具体做法上看,社区民警既要声色俱厉,严辞痛责,要让熊孩子感到脸上火辣辣,感到“刺痛”,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走下高高在上的道德讲台,换个面孔,不是以一个道德圣人、训教者的面目出现,而是以一个普通家庭成员的角色,以平等待人的姿态敞开心扉,如亲长、兄长般的温馨关爱,细语如淙淙溪流,处处暖人心怀,让那些早已干涸的熊孩子心灵先慢慢滴滋润起来,充分保护人家的个人隐私、个人自尊心。一旦这些个人私隐被我们社区民警有意或者无意泄露出去、传播出去,不仅以前花好大力气做的工作白白做了,更可能引起受助人家庭和个人的强力反弹。社区民警时刻要记住:做好熊孩子的工作,激发他们对于家庭的责任心,从本质上来讲,是挖掘和激活他们内心深处还没有彻底泯灭的良知、良心。如果信息外泄,他们觉得被人出卖了,他们的良知与自尊有可能就会被自己彻底抛到了爪哇国,我们拯救家庭、挽救熊孩子的工作也就再无起色、积重难返了。
熊孩子不是一天养成的,我们社区民警的“心理医生”工作也不可能一天完成。慢慢来,别着急,一个电话、一句沟通,都可能起到好的疗效,春风总能化作秋雨,滴水总能把石穿,我们不为名和利,身正不怕影子歪,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能见多大成效就见多大成效,为家庭生态系统的和谐,为社区的平安巩固贡献一份微薄之力心里就踏实了。
2017年元月